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16 11:35:00    37206 次浏览
随着产业扶贫重点项目之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池塘和稻田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效的减少了良田的荒芜。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农业科研机构实时推出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渔稻”。
品种介绍
“渔稻”又称为池塘、稻田水产养殖专用水稻。
“渔稻”具有:株型高大,株高可达1.8米以上,适合水深1.0米以下养殖水体中种植;茎秆粗壮,比普通水稻径粗1倍~2倍;秆皮壁厚且硬,不易倒伏;叶片大而长,生物产量大,根系发达,每个节间长有发达的水生根;分蘖能力强等特点。
“渔稻”能高效吸收底泥和水体中的氮、磷、钾等有机肥,具有超强的淤泥和水体净化能力。特别适合淤泥深、水质肥的池塘或者深水稻田栽培,同时有利于实施稻渔综合种养。
“渔稻”是浙江大学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共同为水产养殖池塘和稻田养鱼专门培育的高秆、壮秆水稻新品种。从2010年至今,科研人员在浙江、湖北、江苏、重庆、安徽、广西等地30多个试验点,开展了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鳅、稻蛙等多个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养殖池塘种稻和稻田综合种养试验。“渔稻”与常规稻对比效果异常显著。
共生原理
“渔稻”+水产养殖,是利用高杆水稻植株生物量大,需要氮、磷、钾等肥源多,正好老旧池塘底泥深肥力丰富、水质富营养化,通过水稻的生物特性处理好了池塘清淤难、病虫害多、养殖产量下降、效益降低、捕捞难度大等系列问题,同时减少了水产化学药品投入量,以生物之间共生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修复了池塘环境,提供给了稻渔生长的良好生态,提高了稻米和鱼类的质量安全水平。
由于“渔稻”植株高大对水产养殖可利用的空间多,有利于稻田综合种养的实施,对池塘浅水鱼类品种产量影响不大,由于不施肥,用药少,还可以收获绿色优质稻米。
与浅水稻、浮床种稻不同,池塘种稻是选择池塘专用稻品种,直接种植于池塘底泥,随水产动物生长而逐步抬高水位,渔稻共生而成熟收获。
经济、自然效益
“渔稻”在淤泥深、肥效大的池塘栽种稻谷亩产可达650公斤左右,在一般稻田栽种平均亩产550公斤以上,比一般杂交水稻增产10%~30%;每亩纯利均在5000元以上.
养殖池塘水产品吸收的氮、磷仅占投入总量的3%~25%;残余养分中约有41.7%残留在水体中,44.0%沉积在底泥中。种一季水稻可以减少池塘淤泥10厘米,可以减少淤泥和池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20%左右,池塘种稻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注意事项
“水产动物+水稻”模式的研究和试验示范。总结发现,目前“小龙虾+渔稻”“黑斑蛙+渔稻”“台湾泥鳅+渔稻”的共作模式相对效果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特别是在种养茬口衔接、稻渔长期共生、水稻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做饵料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济效益相对较高。
除小龙虾、甲鱼、泥鳅塘种稻之外,其他水产品养殖只有深水条件下进行水稻收割,现阶段尚需农机部门研发相关深水稻谷收割机械来解决人工收割成本问题。
本文仅供交流探讨
来源:中国水产(ID:fishery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