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稻虾资讯   >>   种养模式何其多,脱贫...

种养模式何其多,脱贫致富选哪个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0 10:29:00    12831 次浏览


1533868213946560.jpg1533868213233202.jpg1533868213982427.jpg1533868213768079.jpg

水产类:“水稻+”模式

“水稻+“模式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种稻和养鱼(虾、鳖等水产)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稻和鱼(虾、鳖等水产)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有机水稻和有机鱼(虾、鳖)双丰收,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常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主要有:

“稻虾共作”

“稻鱼共作”

“稻鳖共作”

“稻蟹共作”

“稻鸭共作”等。

稻虾共作属于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

稻鱼共作,以维护和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将养殖淡水鱼类水稻种植(含水生植物)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产业链条,使农业资源和能源能够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稻鳖共作主要包括水稻田种稻的同时放养中华鳖模式和池塘养殖中华鳖的同时种植水稻两种模式。通过水稻与中华鳖的种养结合,中华鳖能摄食水稻病虫害,水稻又能将鳖的残饵及排泄物作为肥料吸收,不仅使得水稻的病虫害明显减少,提高了水稻产量,还改良了养殖环境,产出高品质的商品鳖,起到了养鳖稳粮增收的作用。

稻蟹种养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在稻蟹种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稻鸭共作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科学、更合理.稻田有丰富的食物,鸭在稻田中处于食物链网的顶端,成为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枢纽,对整个系统起着良好的自然调控作用;稻鸭共作填补了生态位的空缺,互利共生实现双赢.

旱地类:“果园+”模式

“果园+”模式即果园种养复合模式,在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从而生产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农产品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形式。此模式的主要技术包括林果种植和动物养殖以及种养搭配比例等,配套技术包括饲料配方技术、疫病防治技术、草生栽培技术和地力培肥技术等。

“果园+”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探索出众多具体种养模式,小编马上就带领大家去一探究竟,看看有哪些具体的种养模式吧!

1.果基鱼塘

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使鱼和果树兼得,有利于渔业和副业的发展.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2.果园种草养禽

果园种草养禽,不仅改善果树的生长环境,为果业持续发展建立基础,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活土肥田,延长土壤寿命的有力措施,为果园生产带来可喜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平衡。(小贴士:种草主要以耐阴性、株型低矮,以须根为主的牧草为主)

3.果园养蚯蚓

将蚯蚓养在果园里,不仅能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果树生长发育;还能改良土壤结构,使板结贫瘠的土壤变得疏松多孔;蚯蚓还能清除重金属元素、农药及放射性有毒物质引发的污染,保护环境。同时,蚯蚓本身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药用、鱼饵等用途受到人们的肯定,销售空间大。

案例1:

1.柚子+蚯蚓+鸡

位于四川的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以“柚子+蚯蚓+鸡”为主要种养模式的生态农场,农场实现了一条叫“鸡蚓果草”的种养平衡绿色循环生态链:柚子有了有机肥料,鸡有了蚯蚓的高蛋白,无需依赖肥料、农药等,品质和产量逐年增高。农场年产值早已超过千万,是此模式的成功典范。

案例2:

果树+食用菌

果树林下种植食用菌,主要是利用果树下的阴湿条件,发展杏鲍菇、口蘑等品种。林下食用菌种植与观光采摘相结合,不仅丰富了采摘品种,还增加了果农的经济效益,达到林果和食用菌的双丰收。

复合型种养模式要因地制宜发展,不能盲目跟风,选取符合自身条件的作物进行种养,这样才能实现互利共生,利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