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报导   >>   产业丨树生态农业典范...

产业丨树生态农业典范,谋健康事业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31 03:39:00    13699 次浏览

1564538227496344.jpg1564538215658389.jpg1564537710554180.jpg1564537698181138.jpg1564537619690863.jpg1564537540107619.jpg1564537526235941.jpg1564537515593289.jpg1564537505208652.jpg1564538240274469.jpg

随着我国农业污染问题的日益显著,我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日趋深入,日本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其经营模式有借鉴意义。

日本是较早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国家,早在1937年,福冈正信就开始了相关研究,并整理形成了自然农法体系。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2010年的全国农用地总量仅为459万公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约为390万,农户人均农用地面积为1.18公顷,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然而,在资源极其不足的条件下,日本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日本的果树枝条平面生长,以便更好地接受阳光。 

基于土壤改良的有机农业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开始推行土地整改,一直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才基本完成。该计划主要是将原本小片、分散、坡度高且难以适应机械化耕作的水田标准化,通过工程改造,统一为长100米、宽30米、水平高度小于2.5厘米的“标准水田”,以方便机械化作业。

这一措施,通过零碎农田重新规划,将日本分散的农田加以集中,并在此基础上,为改造后的水田提供良好的农业作业辅助措施,如兴修排灌设施、平整农田道路、加强农田连片等,有利于耕地标准化作业和管理,使新的农业作业区能够适应机械化耕作。在耕作方式上采取轮作休耕,保持生物多样性平衡。

日本农地改良成效十分显著,截至2015年,日本全国共建立了4710所土地改良区,共新造农地11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4,有效弥补了耕地的非农占用,日本的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精细化、生态化

日本80%的国土为山地和丘陵,耕地面积仅为国土面积的13%。相比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模式,日本结合自身实际,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小规模精细机械化模式。到目前为止,日本基本已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水稻栽插和收获的机械化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9%。

日本现在已经有一整套相当成熟的种植规范,如果按照严格的流程进行种植,即使是毫无种植基础的小农户,也能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日本重视农业生产中配套的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灌溉流坝、水塘等遍布日本乡村。截至2015年底,日本的灌溉水塘多达30万处,其中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水塘接近7万个。

日本注重新型肥料和功能性肥料的研制与应用,在生产中重视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将家畜粪便经堆放发酵后就地还田作为肥料使用,将污水经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等,这都是充分利用农业再生资源的措施。发展多样的水稻种植模式,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即在水田种植稻米、养鸭、养鱼和繁殖固氮蓝藻的同时,形成稻作、畜产和水产的水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产品的高附加值与安全化

日本通过精细化的工业种植,生态化的生产,生产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高端农产品。日本农业发展则倡导精细化的生态种植,且已形成其精致农业的特色与招牌。日本注重产品精美包装,并和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品进行配合销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小而精”的农场类型代表。

日本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从构建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抓起,形成了消费者厅、食品安全委员会、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四部门协调质量监管,直接面向农户、生产业者、销售商、消费者实施监管,注重从源头控制到餐桌的全链条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四川生态农业的标杆性企业

中伦农业响应政府发展生态农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稻虾综合种养的生态农业中来,从原料入口到产品输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生态绿色的方法。小龙虾与水稻的完美结合,在四川地理气候条件下,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平衡发展。

目前,中伦农业已在成都周边、广汉、眉山建设了八大稻虾种养基地,为四川生态农业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