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中伦新闻   >>   “八一”前奏 | 耕...

“八一”前奏 | 耕战之兵,战无不胜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2 11:20:00    16752 次浏览


1533179998205977.jpg1533179629814591.jpg1533179618798018.png1533179983972999.jpg

耕,即农耕;战,即作战。主要目的是实现兵农合一,既保障国家的经济力量,又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日趋没落,封建地主阶级们通过“耕战”在各国陆续取得政权。

耕战助秦“咸鱼翻身”,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处于西部农业不发达地区,一直不被东方各国放在眼里。秦国商鞅,深知强国需变法,变法要重“耕战”,只有同时发展农业和军事,秦国才能壮大实力。商鞅让民众在和平时期好好开荒种地,囤积粮食;战争爆发时,让部分民众参军打仗,不愁军粮不够吃。这一举措使得秦国一举跃为强国,最终统一中国。秦国耕战政策也一直被后世沿用……

历朝各代耕战政策,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汉朝

汉朝要防匈奴骚扰,原本实行的更戍制是一年一换的,新兵还没摸透匈奴的活动规律就换走了,不利于反击匈奴。晁错提出“募民实边”,募民的条件非常好,国家免费提供房子、土地,种的粮食先不收税,直到能自给自足为止,还带着募民进行军事训练。这样好处有保障军需供应,减少运送粮草的成本,给失地的农民提供一条出路缓解社会矛盾,开发边境。这便是中国屯田制度的先河。

三国两晋南北朝

明确划分了军屯和民屯。军屯首先是一个战斗单位,其次才承担种田业务,生产的粮食只能留够自己用的,其余全部上缴国家。民屯就是纯粹种田了,以家为单位,需要缴纳地租。

元代

元代屯田的规模最大,依旧分了军屯和民屯,军屯是专门种地的军队负责,即屯田兵。元代的军人分了正军和屯军,正军训练、打仗;屯田兵不用操练,只需要安心种地,提供后勤补给就够了。

清朝

由于战乱、土地兼并等原因,屯田制难以维系,因此清朝进行了改革,撤裁明代设置的卫所,将很多屯田合并,把屯田的税收纳入州县。清朝政府主要在新疆地区设置屯田,而且他们把大量移民迁入新疆。

此时的屯田分了五种:兵屯(绿营兵负责)、民屯(内地移民负责)、旗屯(八旗负责)、回屯(维吾尔族农民负责)和犯屯(流放的囚犯负责)。屯兵属于正规军,每月领口粮和饷银,收获的东西全部上交国家。

历史大事记:南泥湾开荒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大规模地扫荡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国民党也对陕甘宁实行经济封锁,他们甚至叫嚣着饿死八路军。

领导人根据这个困境,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动员广大军民一起屯田,开荒种地。经过三年的努力,不仅可以自给,还有粮食盈余。解决了八路军吃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军的素质。

现代“耕战”,震惊中外

新疆建设兵团

现在也有耕战性质的组织,比如新疆的生产建设兵团,这是一个准军事化的组织,在管理上“军、政、企合一”。有效地巩固了边疆地区稳定,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建设兵团还能团结各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兵团还为打击国际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雪山开荒·军人之光

中国军人的开垦之魂,终于也传达上了那雪山之巅,川藏线路海拔4100米的荣喜兵站传出了好消息,虽值隆冬时节,兵站温室大棚内绿油油的白菜、芹菜长势喜人,至此,川藏线上所有兵站冬季全部能吃上自产的新鲜蔬菜了。川藏线含复线全长3100多公里,沿途攀越21座冰峰雪岭,横跨14条湍急江河,平均海拔3500多米,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几十年来,一代代官兵在兵站里自建大棚猪圈,开垦菜地,很大程度改善了他们的伙食。目前兵站各类日光温室大棚,全年可种出30余种绿色蔬菜,各单位蔬菜自给率达80%,猪肉自给率可达90%,即使遇到大雪封山、暴风雪等恶劣天气,也能满足官兵一日三餐需求。

国门也抵挡不住解放军的“种菜天赋”

“沙漠西瓜”

吉布提荒漠遍地都是火山岩和沙漠焦土,全年干旱几乎无雨,农业专家结论:这里无法种植。中国海军官兵来了以后,手搬岩礁、掬土捧沙,反复试种,屡死屡种,愣是把荒漠变成大绿洲。

维和部队的“菜篮子”文化

在任何一个有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里,都能看到军人们在种菜。中国军队还会把菜地分配到每个中队、每个班,把种什么、种得好不好写进工作计划和总结中。种菜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为了满足自身饮食习惯;其二是在长年的维和日子中培养一个健康、生态的业余爱好,丰富生活;其三是为了保持艰苦朴素作风、传承人民子弟兵血脉等。

现代耕战,早已超越了古代传统的耕战意义,在现代军事特征下,种菜是一种和平的呼吁,中国军人将中国的和平意愿传递到世界各处,以“和”而战,人心所向,所向披靡!